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研究医院正式开诊 构建全国首个开诊的公立医院举办的临床研究医院“安徽样板” 打造“医师科学家之家” 加速医学创新惠及民生
2025年9月2日上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研究医院开诊仪式在合肥高新区皖水路121号隆重举行。作为全国首个开诊的公立医院举办的临床研究医院,该院的启用标志着安徽省在临床研究平台建设、医学科技创新和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是践行“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动医学研究走向“出技术、出标准、出规范、出成果”的创新性举措。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翠凤,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卢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马勇,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旭升,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纪光水,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琦,安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朝阳等领导与专家出席,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开诊仪式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倍成主持。来自高校、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及行业组织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会议。
以临床研究为新动能,构建医学创新转化策源地
安医大一附院临床研究医院规划500张研究型床位,是规模国内领先、功能完备的临床研究专业平台。设有临床研究门诊、日间治疗中心、前沿治疗临床研究中心、覆盖I-IV期临床试验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的各类研究型病房、临床研究中心药房、生物样本中心、数据中心、远程中心、临床药理研究中心等核心功能区,全面支持基因细胞、核药、疫苗、生物药和小分子药物、医疗器械等创新药械从概念验证至上市后研究的全领域临床创新。
该医院以“安医模式、安徽样板、中国方案、全球共享”为发展目标,聚焦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罕见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致力于搭建“以患者为中心、以科技为驱动、以质量为基础、以效率为保障、以服务为宗旨”的临床研究平台,其核心使命是成为“医学科技创新的连接器、催化器和加速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机制创新引领,构建高效研究体系
临床研究医院不仅在硬件设施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更在运行机制上实现多项创新突破:
流程再造提升启动效率:配备项目运行团队,支持伦理前置和快审,从立项、伦理、合同到启动最短仅需5个工作日,一般在7-10个工作日,显著提升临床研究效率;
专职研究团队确保质量:临床研究医院实行全院一张床,打造共享共建共赢的“医师科学家之家”,面向全国及国际医师科学家开放,高级职称临床专家均可以申请作为PI(主要研究者),配备符合国际ICH-GCP标准的专职临床研究医生、护士、药师、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资料管理、样本管理、研究助理等负责具体执行;
五级临床网络确保入组:依托安徽省临床试验学会和医联体单位,组建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临床研究网络,研发并应用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和数字健康技术等构建院际临床研究工程生态共同体,以混合式临床研究快速提升项目入组效率与研究辐射力。
使命担当:共绘临床研究新图景
临床研究医院院长孙倍成教授指出,安医大一附院临床研究医院的正式开诊,是安徽省乃至全国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突破。他表示:“我们将依托这一高水平平台,进一步强化AI技术与真实世界数据应用,深化多中心协同合作,全力推进新药创制与临床诊疗水平提升,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医院将以患者为中心,持续优化临床研究平台建设,加速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切实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努力让更多前沿医疗技术更快、更早惠及广大患者,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战略合作:共建临床研究共同体
仪式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数十家国内外医药研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院企协同、产教融合”。在随后召开的战略发展咨询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作题为《临床研究创新的挑战与机遇》的主旨报告,从国际视野出发,为临床研究医院未来发展提供战略建议。与会专家围绕临床研究体制机制创新、跨学科合作、国际科研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面向未来:建设世界一流的临床研究与转化平台
未来,安医大一附院临床研究医院将持续推进“三名工程”(名医、名科、名院),培养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Leading PI(牵头研究者)和高水平临床研究团队。同时,通过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开放、共享、智慧的世界级临床医学研究与教育平台,助推安徽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惠及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