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儿童用药可及性研究与发展会议在雄安召开
6月27日,由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儿童安全用药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主办的“2025儿童用药可及性研究与发展会议”在雄安新区召开。会议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等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医疗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国内外儿童用药领域专家及国际知名药企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提升儿童用药可及性的关键问题。
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杨健教授、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涂家生教授、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儿童安全用药分会许馨文秘书长、天津市儿童医院孙燕燕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会长张冀湘在致辞中指出,儿童用药市场虽持续增长,但仍面临剂型不足、临床选择有限等挑战。他强调,协会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跨领域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构建安全、可及、创新的儿童用药生态体系。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张强教授在《药物制剂与用药安全》报告中表示,提升用药安全的关键在于创新制剂技术。他呼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满足儿童用药的特殊需求。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鞠秀丽教授在《从临床困境到治疗突破谈改良型新药的临床价值》报告中分享了改良型巯嘌呤片(Ⅱ)的成功案例。该药采用微片剂型优化,有效解决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吞咽困难与精准给药难题,显著提高依从性并降低复发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晓玲教授和山西省儿童医院赵瑞玲教授一致指出,我国儿童适宜剂型匮乏,亟需临床需求、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协同推进。专家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引入微片、干糖浆等先进剂型,构建“需求-政策-企业”联动机制,推动儿童用药从“缩小版”向“精准版”转型,解决剂量适配与给药依从性问题。
在会议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们围绕“改良型新药发展及国内外制剂对比”以及“针对中美关税对儿童药供应的挑战”两大议题展开细致讨论。专家们分别发表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研讨专业话题、来推动项目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工作,促进“产学研医用”联动,汇聚产业优势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儿童药事业,从而引领儿童药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会专家呼吁:要明确干糖浆剂型定义,解决辅料特性与剂型命名不匹配的问题;新增干糖浆、微片等剂型加入中国药典,促进儿童用药创新;同步更新医保目录分类,确保政策协调性等问题。
郑州大学药学院郭旻彤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东教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黄富宏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韶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张建民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立波教授、河南省儿童医院张胜男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四喜教授、华润双鹤药业郦东岫经理出席本次会议并参与讨论。